回收香港廢舊紡織品有什么現實意義?
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已成全世界共識。
第六屆國際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產業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本次論壇由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下簡稱“廢紡聯盟”)和瑞典駐華大使館聯合主辦。圍繞“創新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模式,助力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這一主題,論壇對國內外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全產業鏈進行了研討和交流,將對創新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發展模式,促進廢紡產業結構升級和項目對接提供有效支撐。
科技為廢紡回收提供技術支撐
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是防治固體污染廢物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據工信部節能司資源綜合利用處副處長羅曉麗介紹,2017年,我國主要再生資源的回收總量為2.82億噸,同比增長11%,其中,廢舊紡織品的回收利用量為350萬噸,回收產值達到14億元。再生資源已經成為國家供給的重要來源,在緩解資源約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環境污染、推動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近幾年,政府和相關機構、企業都非常重視廢舊紡織品的綜合利用工作。
“工信部節能司發布了《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裝備目錄》以及配套的應用指南和案例,鼓勵廢舊紡織品高值化利用和技術的研發、推廣應用,積極依托‘互聯網+’,鼓勵創新回收利用的新模式。”羅曉麗說道。
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作為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加快推進再生資源產業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其中,提升我國廢舊化纖紡織品的循環再利用水平,事關紡織化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纖維加工總量為5430萬噸(不含玻璃纖維),其中化纖產品的用量為4919.55萬噸。而在化纖產品中,滌綸纖維的用量為3934.26萬噸,占比約為80%。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吳馳飛在以滌綸為主的廢舊紡織品的循環利用技術上頗有研究。他指出,廢舊紡織品加劇了PET廢棄物的產生,對廢舊紡織品進行回收,使PET資源再利用,能夠減少環境污染。利用新裝備和新工藝對混雜PET的廢棄物進行加工,做成再生塑料。將得到的塑料片、板、帶、管進行二次加工,可得到性能較高的工程塑料,這些工程塑料用途廣泛,可做成排水板、車頂板、花盆底托、大巴空調護罩、汽車擋泥板等產品。吳馳飛強調,廢棄物回收、預處理、再生和制品的循環過程不僅為廢紡綜合利用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還可推動PET廢棄物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浙江佳人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佳人新材料”)以獨有的化學法循環再生系統技術,可將原本無法降解的滌綸廢舊紡織品進行回收、再生。該技術可以去除雜質和非滌成分,完全除色從而得到高純度的DMT,通過這種方法生產的PET材料可以實現紡織品的無限次循環再利用。
據該公司副總經理茹興良介紹,采用該技術生產的再生滌綸產品具有高品質特性,廣泛應用于高端運動服、休閑服、內衣、男女時裝、制服、工裝、家紡寢具等領域。目前,佳人新材料已經與阿迪達斯、耐克、迪卡儂、H&M、安踏、李寧等近百家品牌企業實現了合作。“我們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未來,佳人新材料將面向全國布局,將循環再生纖維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引領產業繼續向規模化方向發展。”茹興良信心滿滿地說道。
興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經理張立勛近年來一直在研究如何將創新咖啡紗技術應用在廢舊紡織品的回收中。據張立勛介紹,將回收的咖啡渣與塑料瓶采用專利技術,可加工成為“環保科技咖啡紗”。用環保科技咖啡紗制成的成衣,每公斤較活性炭衣物可減少80%的碳排放量,而且衣物具有抗菌除臭、吸濕快干等特性。
企業“實戰”經驗帶來新思路
在瑞典駐華大使館經濟處參贊、企業社會責任中心主任龍麗蓮看來,廢舊紡織品的綜合利用作為可持續發展產業,需要借助社會各界的力量。近年來,京東、愉悅家紡、盈創、青山等企業的一些探索,為廢舊紡織品的綜合利用帶來了新思路。
京東2017年推出拍拍二手——后消費時代的循環經濟共享平臺,二手筆記本電腦回收T:173-2307-1260其使命是讓每一個物品物盡其用。萬物新生計劃是該平臺的一個落地項目,倡導可持續的生活方式。談到該計劃的主要模式,京東拍拍二手事業部循環經濟項目總監牛海燕說:“我們以平臺化的思路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同時賦予它更高的產品調性和價值。也就是說,我們會把IP和設計師的能力附加到再生產品上,然后觸達10億用戶。”
據了解,該項目今年10月與日本著名藝術家草間彌生合作推出一款環保袋引起哄搶,而與荷蘭知名品牌G-Star合作推出的牛仔褲、T恤、環保袋、迷你音響等產品以秒殺形式上線,5000套產品被兩分零七秒秒完。“廢舊紡織品回收行業很大,拍拍二手也只是其中的一個小火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項目,成為可持續生活紡織的引領者。”牛海燕說道。
瑞典Re:newcell公司的循環技術可將用過的棉花和其他天然纖維制成新的、可生物降解的原料——紙漿,進而制成高質量的紡織纖維用于生產服裝。該公司CEO馬蒂亞斯·瓊松(Mattias Jonsson)強調,這種循環技術具有很強的環保意義,由于所用的原材料不是樹木而是廢舊紡織品,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也不會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由于在生產過程中使廢舊紡織品實現了再利用,對環境保護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在利用可再生資源方面,愉悅家紡也進行了積極的嘗試,并開發出兩種路線:一是將使用過的舊料循環再生,二是將未經使用的廢料循環再生。據愉悅家紡有限公司循環經濟項目經理高洪國介紹,將使用過的舊料循環再生,可用于大批量機械化生產,具有一定的復制性,且應用廣泛。而將未經使用過的廢料循環再生的路線,是把工廠的邊角料切割成小碎片,然后把小碎片經開松、梳理后做成纖維,再進行紡紗、織布。織成的布可直接做成成品,如果是用白色廢料織成的布可經過印染環節,再做成產品。“對于該路線,愉悅目前已投產完整的產業鏈,年產能約為1100噸。愉悅目前已和客戶成功開發了一些產品,包括地毯、地墊等,質量完全能夠通過最嚴苛的測試。”高洪國說道。
作為聚酯產業鏈的重要產品之一,如何對塑料及其眾多終端制成品進行回收一直備受關注。在化纖行業內,把廢舊飲料瓶進行回收,制成再生聚酯瓶片和聚酯纖維,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鏈條。而在這條產業鏈上,涉足把廢舊飲料瓶進行分揀、回收、再制成原料等諸多環節。
北京盈創再生資源回收有限公司在飲料包裝物智能回收再利用領域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子。據該公司公共事務總監馮娟介紹,盈創自主研發了國內首款飲料瓶智能回收機,并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安全回收飲料瓶5600多萬個,相當于節約了大量的石油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盈創聯手開創的BOTTLOOP項目,可將日常廢棄的飲料瓶轉化為環保再生材料,并進一步制成再生包、再生T恤等產品,實現了廢舊產品的循環再利用。
蠡縣青山防水材料有限公司利用廢舊紡織品生產的抗老化自粘防水卷材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據該公司總經理尤青山介紹,青山將廢舊紡織品做成防水材料的基材,然后再應用瀝青進行填充,其承包合度為160%,優于日本的120%、美國的130%。“將廢舊紡織品應用于防水卷材中是一項顛覆性再利用技術,這項技術已經比較成熟,青山利用該技術生產的產品已經在美國銷售十幾年了,目前計劃在中國投入使用。”尤青山自豪地說道。
突破瓶頸提升行業整體水平
由于相關科研院所和企業積極開展模式探索、技術研發、示范試點,努力構建產學研用的綜合利用體系,目前,廢舊紡織品回收、分揀、拆解、加工、利用的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
當然,不可回避的是,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在發展思路、政策、資金、技術、應用渠道、標準等方面仍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政府對廢紡回收行業沒有補貼;廢紡回收面臨社會輿論的壓力;企業不能有效利用先進設備;在回收、出口、再生等各個環節的相關標準缺乏統一;可追蹤體系缺失,不能把控回收利用的整個鏈條,難以形成一個閉環、可追蹤的系統等。
對此,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凱指出,要進一步發揮廢紡聯盟這一平臺的作用,積極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培育行業試點示范,推動企業標準化、規范化發展,努力服務于廢舊紡織品回收、分揀、拆檢、加工利用的全產業鏈,提高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能力。
對于廢紡聯盟接下來的工作,趙凱提出以下建議:一是積極構建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產學研用產業鏈和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扶持建立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行業技術中心,探索廢舊紡織品回收、分揀、拆檢、加工利用領域的試點、示范工作,用“互聯網+”新思路努力構建新的業態,為傳統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注入新的活力;二是開展國際交流,探索合作新模式。積極探索與國際知名品牌的合作,努力構建全球廢舊紡織品的回收、處置和應用市場,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創造雙贏或多贏的合作機制。
事實上,針對相關標準問題,中國循環經濟協會一直在積極推動。據中國循環經濟協會主任、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常務副秘書長顧明明介紹,協會不僅聯合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環分院聯合發布了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的標準體系,對該體系的大框架進行了有效梳理,還組建了廢舊紡織品回收利用的標準化工作組,負責前期的頂層設計及一些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包括標準的立項、評審、論證、發布等一系列工作。下一步,協會將加快推進法律法規及標準化建設工作,積極探討二手服裝交易的做法,做好相關政策的修訂和前期研究工作,在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標準體系的框架下,積極推動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的團體標準的制定工作,并上升為國家標準的制定工作。
- 上一篇:廢舊汽車的至少1/3是由電子產品組成的,這些電子產品是稀有資源,回收流程_報廢汽車回收_是怎樣的? 2020/6/16
- 下一篇:回收香港廢舊電線電纜產品有什么要求? 202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