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內需轉暖、出口逆襲,紡織服裝工業競爭_香港處理紡織服裝_力明顯增強!
2021/1/22 16:25:31 點擊:543

2020年,面對疫情挑戰,我國紡織服裝業總體運行情況如何?作為改善民生的重要產業,邁入“十四五”時期,紡織服裝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近日,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主辦的中紡圓桌論壇第十五屆年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學界和業界的100余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紡織服裝業的未來發展路徑。
在“穩外貿”政策支持下,中國紡織服裝業出口頂住疫情帶來的巨大沖擊,其中紡織品自4月以來連續9個月實現增長,服裝自8月后實現逆轉。紡織服裝出口連續5個月實現增長,直接拉動全國貨物貿易整體出口增長1個百分點,成為推動全國貨物貿易增長的重要動力。
出口競爭力穩定釋放,得益于海外市場消費需求的持續改善,但訂單回流,更重要的是國內紡織業穩定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形成的巨大“磁吸力”,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我國紡織業深度調整、提升發展質量的產業實踐。
逆勢增長9.6%!來自海關總署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紡織服裝累計出口2912.2億美元,以同比增長9.6%的好成績圓滿收官。
這份成績單來之不易,也相當亮眼。
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果。國內經濟運行持續穩定恢復,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正增長,經濟總量邁上百萬億元新臺階。從行業看,前4個月受疫情影響,我國棉紡織行業生產運行面臨嚴峻挑戰,行業處于欠景氣狀態。5月開始,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消費市場穩步復蘇,行業景氣度逐步回升。尤其9月以后,行業產銷明顯好轉,景氣指數連續高于枯榮線。
12月,中國棉紡織行業景氣指數53.43。整體看,自4月以后,棉紡織景氣指數逐漸呈上升趨勢。從各分項指數來看,12月分項指數值均高于枯榮線。根據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棉行協”)調研了解,12月原料價格上升,加之年底企業補庫增多,原料采購量較11月增加;產銷存方面,紡紗廠訂單基本充足,車間滿負荷生產,產品庫存較低或無庫存。織布廠訂單與紡紗廠相比略顯不足,由于上游價格上漲傳導至坯布端需要一定時間,因此織布廠利潤空間較小。
進出口方面,12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262億美元,環比增長6.2%。其中紡織品出口122.9億美元,環比增長2.4%,服裝出口139.1億美元,環比增長10.4%。2020年全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2912.2億美元,同比增長9.6%。其中紡織品出口1538.4億美元,同比增長29.2%,服裝出口1373.8億美元,同比下降6.4%。可以看出,雖2020年行業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新冠疫情的嚴重沖擊,但我國紡織品服裝進出口明顯好于預期,充分體現我國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的強大韌性和綜合競爭力。
原料采購指數
12月原料采購指數55.06。從價格看,12月CotlookA指數整體呈上升趨勢;國內方面,隨著經濟恢復向好勢頭繼續鞏固,市場信心得到提振,國內棉價穩步上漲;化纖短纖方面,粘膠短纖價格在上旬小幅下跌后,于中旬開始發力,滌綸短纖價格中上旬呈上漲趨勢,下旬基本保持平穩。從棉紡企業采購情況看,12月原料采購量大增,棉花采購環比增加的幅度高于化纖短纖,這也與原料的基本性能有關。
具體價格數據,12月CotlookA指數平均值81.02美分/磅,環比上漲3.3美分/磅,國內3128級棉花均價14889元/噸,環比上漲157元/噸;主流粘膠纖維均價10668元/噸,環比上漲77元/噸;1.4D直紡滌綸短纖均價5728元/噸,環比上漲141元/噸。

原料庫存指數
12月原料庫存指數52.40,達2月以來最高值。當月原料價格上漲,棉紡企業訂單充足,在對后期市場走勢看好預期下,棉紡企業原料采購增加,原料庫存有所上升。分品種看,棉花庫存上升幅度高于非棉纖維庫存。據中棉行協調查企業數據,12月棉花庫存量環比上升企業占比為54.28%,環比下降企業占比為27.86%;非棉纖維庫存量環比上升企業占比為48.89%,環比下降企業占比為27.29%。
生產指數
12月生產指數52.08。當月多數企業設備開臺維持前期的滿負荷狀態,部分因前期訂單不足、開臺率較低的企業當月開臺有所增加。據中棉行協調研了解,當月紡紗廠訂單充足,多數企業訂單排至春節前,甚至有超賣現象;織布廠訂單基本在30-40天左右。為滿足下游客戶訂單需求,棉紡織企業生產“快馬加鞭”。據中棉行協調查企業數據,12月紗產量環比上升企業占比為50.24%,布產量環比上升企業占比為47.53%。
產品銷售指數
12月產品銷售指數54.79。當月上游原料價格上漲帶動下游紗布價格跟漲,企業為保障春節后正常生產增加備貨,市場銷售氛圍良好。價格方面,紗線價格漲幅高于坯布。具體看,32支純棉普梳紗均價22109元/噸,環比上漲4.32%,純棉坯布(32*32130*702/147"斜紋)均價5.09元/噸,環比上漲0.59%;訂單方面,純棉紗訂單穩定,基本可排至春節前,非棉紗訂單量增多,部分企業訂單排至2月;常規坯布訂單約在1個月左右,色織布訂單基本可持續1個月,牛仔布訂單40天左右;受疫情影響,外貿訂單較上年同期下降,降幅較高。
產品庫存指數
12月產品庫存指數54.02。當月市場走貨順暢,棉紡織企業產品庫存下降。根據中棉行協調研了解,紡紗廠紗線庫存較低,多數企業庫存在15天以下或無庫存,織布廠坯布庫存多在15-40天左右,部分織布廠無庫存。整體看,紗線庫存下降幅度高于坯布。據中棉行協調查企業數據,12月紗庫存量環比下降企業占比為62.76%,布庫存量環比下降企業占比為53.55%。
企業經營指數
12月企業經營指數53.65,達2020年最高值。當月紗布價格較前期有所上漲,尤其紗線價格上漲幅度較高,紡紗廠利潤有所改善。由于上游價格上漲未有效傳導至下游,因此織布廠利潤空間受到擠壓,企業基本維持保本微利生產。據中棉行協調查企業數據,12月主營業務收入環比上升企業占比為69.45%,環比下降企業占比為18.87%;利潤總額環比上升企業占比為54.15%,環比下降企業占比為31.70%。
企業信心指數
12月企業信心指數53.65,達2020年最高值。當月英國新冠疫情惡化,使得全球經濟恢復減緩,市場避險情緒升溫帶動資金逃離,企業表示棉花價格可能會有所回落,但下跌空間較小。隨著疫苗逐步接種,及國內消費需求有序恢復,下游補庫增量逐漸釋放,短期內市場呈向好態勢,多數企業對于后市持樂觀謹慎態度。也有部分企業認為國內外疫情形勢趨緊,不確定因素增加,對于后市持觀望態度。據中棉行協調查企業數據,12月認為后市樂觀向好企業占比為45.92%,認為后市弱勢下行企業占比為7.05%。
說明:中國棉紡織行業景氣指數采集自全國近500家次棉紡織企業,參考國家制造業PMI等指數制定方式,通過對多個主要指標加權計算得出,當指數高于50,表示棉紡織行業本月景氣程度好于上月,低于50則表示本月景氣程度不及上月。
內需轉暖、出口逆襲,紡織工業競爭力明顯增強
“近年來,我國紡織行業發展整體處于深度調整轉型、著重提升發展質量的階段,2020年受疫情影響,紡織行業也受到了沖擊。”論壇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表示,但隨著國內復工復產穩步推進,紡織行業各項運行指標呈現持續回升走勢,下半年我國紡織行業內需市場回暖趨勢明顯。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限額以上單位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零售額同比降幅從年初超過30%逐步收窄至前11月的7.9%。
內需是否得到改善,企業感受最為明顯。線下,趕赴上海參加國內的面輔料展,線上,首次參與電商活動,直接面向消費者群體……最近,浙江新澳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培意的行程表安排的滿滿當當。“從供應鏈的‘幕后’走向銷售端的‘臺前’,讓公司營收迅速恢復,實現逆勢增長。”劉培意說。內需市場回暖的同時,出口市場則大幅升溫。在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出口的拉動作用下,我國紡織品的出口競爭力穩定釋放,出口規模接近行業在2014年創下的歷史最好水平。
不僅出口總額在增加,出口結構也在調整。“紡織品出口額首次超過服裝,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52.8%,使得紡織行業出口結構發生變化。”高勇說,應該看到,下半年隨著海外經濟重啟,我國紡織產業體系的完善性和供應鏈運轉的穩定性優勢顯現,服裝出口逐步好轉,到年底出口額降幅已收窄至6.4%。
高勇介紹,回望“十三五”,中國紡織行業可圈可點。
從規模上看,目前我國纖維加工總量約占全世界的50%,化纖產量約占70%,出口總額約占三分之一;從綜合能力來看,我國紡織產業鏈從門類品種、產出品質,到生產效率、自主工藝技術裝備等方面,普遍達到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
根據前不久中國工程院發布的《面向2035推進制造強國建設戰略研究》報告顯示,紡織工業已成為我國在全世界居于先進位置的五大產業之一。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孫瑞哲評價說,紡織科技創新已從“跟跑”進入“跟跑、并跑、領跑”并存的新階段。
邁向高質量發展,仍須讓創新更強、制造更綠、產品更優
展望“十四五”時期,面對需求總體放緩、國際貿易不確定因素增加,紡織產業應如何應對挑戰,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
“必須正視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的行業差距,特別是我國紡織業在前沿科技自主創新、品牌及時尚軟實力、綠色發展主導能力、國際供應鏈掌控能力等方面的差距。””高勇表示,要強化制造體系優勢,解決好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在新格局中開辟新局面,實現新發展。
——科技創新更“強”,既要造的出,也要造的精、造的好。
“下一步,紡織工業應該解決從造的出到造的精、最終到造的好的問題,真正實現精準制造、綠色制造、智能制造。”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單忠德認為,一方面應持續推進研發智能化的高品質紡織裝備,提高效率、性能和數字化水平,真正實現自動感知、智慧決策、自動執行;另一方面,也積極發展服務型紡織制造,推廣個性化定制生產模式,包括遠程設計創新中心等,實現以工業批量化手段生產個性化的產品,開拓市場需求。
事實上,近年來已有不少紡織企業深耕前沿技術創新。前不久,在第六屆中國工業大獎發布會上,安徽華茂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型紡紗智能化改造項目摘得大獎,憑借的便是其開發出的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紡紗智能制造工藝技術,其首創的“氣流除雜、柔性開松”技術,既能提高棉花雜質的清除效率,又能減少棉花在開松過程中纖維的損傷,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生產制造更“綠”,既要對廢舊產品循環利用,也要使生產過程節能減碳。
“過去,紡織行業只關心末端污染控制,接下來要推廣到全過程控制,有針對性地進行精準治污。”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溫宗國認為,采取清潔生產的工藝和裝備,尤其是綠色化學品的替代,應成為未來紡織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溫宗國提出,從廢舊紡織品的循環利用來看,目前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紡織行業循環再利用的比例仍較低,下一步應通過生產者責任延伸等舉措,讓企業不僅要為產品質量負責,也對其回收和廢棄物處置負起責任。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看來,未來紡織業應講好科學的故事、技術的故事、創新的故事和人才的故事,通過發展高端紡織制成品,提升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分工地位。
“具體來看,就是要融合新材料、新技術與內需消費升級趨勢,開發具有高舒適度、易護理、抑菌保健等多功能的高端紡織制成品,不斷提升品質和科技附加值,拓展材料的應用空間,從而開拓新的市場需求。”高勇說。
- 上一篇:廢舊金屬回收介紹,說到廢不銹鋼_香港廢舊金屬回收_的分類,就不能不首先說說不銹鋼的分類。 2021/1/23
- 下一篇:美國蘋果公司將在今年9月推出醞釀已久的電動汽車“蘋果汽車”(AppleCar),真的假的,你會_香港電動汽車銷毀_買蘋果汽車不? 2021/1/22